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_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_亚洲春色在线视频_成年女人免费V片

鱖鱸頂級行家干貨:鱖鱸的育種、飼料開發、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控還那么難搞定嗎?

點擊次數:172   更新時間2018-06-22     【關閉分    享:
“我想讓養殖鱖魚的人能穩定的賺到錢,幫助這個產業擺脫困境,這是我的鱖魚夢,也是我的使命!”10月27日-29日,由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華中農業大學鱖魚研究中心、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武漢市鱖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淡水水產健康養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國際鱖鱸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鱖鱸產業創新論壇”在湖北武漢的華中農業大學隆重舉辦,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梁旭方如是說到。“但單靠某個科研學者的力量是弱小的,要想改良鱖鱸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養殖模式和理念,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國內鱖鱸產業鏈上的企業精英或社會組織來拉動改革。因此,在政企研各方代表的助力及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之下,促成了此次的國際鱖鱸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鱖鱸產業創新論壇。”
 
此次會議邀請了來自北美洲、歐洲、澳洲、東南亞各國及我國在鱖鱸研究領域十分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還邀請了鱖鱸產業相關的企業代表和業內精英,共百余人齊聚一堂,圍繞鱖鱸育種理論與技術、鱖鱸飼料開發利用和產業化、鱖鱸養殖技術與產業化、鱖鱸病害防控和環境控制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國際鱖鱸(lu)學術(shu)研討會暨全國鱖鱸(lu)產業(ye)創(chuang)新論壇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上,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名家在致辭中表示:“截至2015年,國內鱖魚和加州鱸的養殖產量分別達到了29.8萬噸和35.3萬噸,產值分別超過了200億元和100億元,鱖鱸的養殖質量和養殖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鱖鱸產業仍面臨著育種、飼料、病害防控及資源環境保護等問題。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研討會和創新論壇,就是圍繞‘鱖鱸揚智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目的,深入交流和探討鱖鱸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好地為鱖鱸產業發展服務。”
 
鱖魚產業
 
鱖魚(俗稱桂花魚)是我國傳統的淡水魚珍品,但味道鮮美、一直走高檔名貴路線的它并非穩定的為養殖它的漁農都帶來喜悅。“現在鱖魚養殖就像是一場賭博,如去年養的鱖魚基本都賺得盆滿缽滿,而今年養的鱖魚現在售價僅22-23元/斤,逼近成本線了。”業內有人如是感慨。因為鱖魚食性特殊,一般只吃活餌,養一斤鱖魚需配投4-5斤的餌料魚,因此其養殖成本投入相當大,另外,隨著養殖氣候和環境越來越復雜,加上活餌的不可控,養殖風險越來越高。
 
在國際鱖鱸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鱖鱸產業創新論壇上,華中農業大學的教授梁旭方對其團隊所開展的鱖魚飼料與育種研究進行了詳細介紹。他指出,活餌的投喂不僅大量消耗水產漁業種苗資源,而且還因活餌料魚攜帶有病原而易誘發鱖魚病害,養殖戶濫用藥導致鱖魚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同時活餌料魚體痕量藥殘即使不超標也會在鱖魚體內富集而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因此,研究解決鱖魚人工飼料養殖問題對于確保鱖魚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并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非常重要。
華(hua)中農業大學的教(jiao)授(shou)梁旭(xu)方
 
他指出我國鱖魚養殖主要種類為翹嘴鱖,斑鱖也有少量養殖。翹嘴鱖有些種群部分個體可馴食人工飼料,斑鱖普遍比翹嘴鱖更易馴食,兩者還存在雜交優勢。翹嘴鱖與斑鱖雜交種極端表型個體馴食性狀轉錄組學研究已發現1986個差異表達基因,主要涉及視覺、學習記憶、節律及食欲等多個通路。易馴食個體潛在SNP位點數目約為不易馴食個體的100倍,其團隊已篩選鑒定4個馴食及生長性狀關鍵SNP位點,并成功選育“華康1號”鱖魚新品種。共發現微衛星位點80632個,篩選到可有效區分鱖亞科不同種類和種群的特異標記位點470個。并已開展大量鱖魚人工飼料相關研究,包括鱖魚開口餌料、促攝餌物質、鱖魚飼料植物蛋白利用及支鏈氨基酸激活TOR通路對鱖魚攝食代謝的調控機理。已利用PACBIOSMRT三代測序平臺完成翹嘴鱖全基因組測序及組裝拼接,并對斑鱖、大眼鱖及少鱗鱖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成功構建了高容量翹嘴鱖基因組BAC文庫。其研究成果為鱖魚飼料養殖與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長沙學院教授褚英武(wu)
 
肌肉生長速度和差異性以及肉質是水產業者非常關心的指標,來自長沙學院教授褚英武帶來了“鱖魚肌肉特征與調控”的研究報告。“我們研究了鱖魚肌肉的基本結構及其發育過程,還分析了與肌肉發育和肌纖維結構形成相關的一些重要結構和調節基因。最近,我們克隆了在外周組織(如肌肉)與節律調節直接相關的一系列時鐘基因。在鱖魚慢肌和快肌中鑒定出的15個時鐘基因中,nrld2和per3在慢肌中沒有晝夜節律性變化,而cry2/3和tim在成體魚的快肌中沒有晝夜節律性變化。除arntl1和nr1d1,nr1d2和tim基因外,時鐘基因多數旁系同源物在慢肌中最高表達均發生在黑暗期。除nr1d2和tim基因外,其他時鐘基因在快肌中最高表達發生在光照期。肌形成調節因子(mrf4和myf5),mstn和pnca隨著時鐘基因在慢肌和快肌中表達模式的變化而呈現正相關或負相關的節律性變化。”他的研究為如何更好地從分子和細胞水平了解鱖魚白肌的生理和分子多樣性奠定了基礎,也增強了魚類肌肉作為肌肉結構和功能研究模型的競爭力及其在水產養殖中應用。

中國水產(chan)科學研(yan)究(jiu)院(yuan)珠江水產(chan)研(yan)究(jiu)所(suo)林強
 
目前,鱖魚養殖規模逐年擴大,養殖密度逐年提高,鱖魚疾病造成的損失也日益嚴重,常讓養殖者欲哭無淚。加上人們對生態環境認識的加深和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逐漸提高,化學藥物和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受到限制。如何有效的防控鱖魚病害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林強帶來了“鱖魚病害防控關鍵技術研究”報告。他指出,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細菌性敗血癥和細菌性爛鰓病對鱖魚的危害最為嚴重,每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免疫和生態防控是防治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針對鱖養殖中病害嚴重的現狀,應用現代生物技術,我們研究室研制開發出了一批高效、實用的鱖病害疫苗產品;同時從養殖水土環境多樣性調控等方面進行了集成與創新,構建了一套鱖全生態養殖技術體系,降低了鱖病害發生率,減少用藥,提高養殖戶收入,實現鱖養殖產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
展。

”西北農(nong)林(lin)科技大學的教授吉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吉紅介紹了漢江上游流域(陜西段)鱖魚產業化現狀與繁育技術研究。他指出漢江上游流域是大眼鱖、斑鱖等鱖魚野生資源主要分布區之一。位于該流域的陜西省安康及漢中地區鱖魚養殖業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利用設置于漢江庫區的網箱,采取投喂餌料魚或利用自然進入網箱的野雜魚進行飼養,有主養和套養等方式,苗種多外購自廣東、湖北等地及本地野外捕撈。2015年,安康和漢中鱖魚產量約200噸,產值超過1600萬元。目前,該地區鱖魚養殖業面臨苗種運輸成活率低、易帶入外源性疾病及生產成本高等問題。同時,外來鱖魚在庫區內養殖可能對本地鱖魚種質資源帶來生態風險。會上,吉紅還介紹了其所開展的翹嘴鱖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包括催產技術研究、仔稚魚攝食特性和生長特性研究)。強調了溫度對鱖魚仔魚開口攝食時間影響顯著;鱖魚(分別為出膜12d和出膜16d兩種規格)在傍晚和凌晨出現兩個攝食高峰,夜間基本不攝食,屬于晨昏攝食型;在餌料魚缺乏狀況下,兩組相近規格(全長1.73±0.29cm)和(全長4.71±2.68cm)的鱖魚發生組內相殘現象,該現象的出現與鱖魚發育階段有關等。他的研究指出,漢江上游流域具備開展鱖魚人工繁殖的條件,建議積極構建本地鱖魚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體系。

左:武漢市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思華;右: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駱小年
 
此外,武漢市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思華和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駱小年分別介紹了武漢鱖魚和鴨綠江斑鱖的應用研究進展及產業展望(具體內容見PPT分享)。
 
鱸魚產業
 
和鱖魚一樣同屬于鱸形目的歐美鱸魚也是本次研討會和產業論壇重點探討的品種,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從美國引進的加州鱸隨著近年來相應飼料的突破、養殖技術的提升以及運輸和銷售模式的轉變而頗受關注,不管在會上還是會下都成為了熱議的對象。
 
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白俊杰介紹了我國大口黑鱸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他指出大口黑鱸適養地區廣泛,在北方地區如遼寧丹東、新疆喀什特和黑龍江佳木斯市都有成功養殖和過冬的例子,主要養殖區域是廣東佛山、江蘇蘇州、和南京以及浙江湖州,此外,在湖南、江西、福建和四川也有一定的養殖規模。成魚養殖的餌料沿海地區多以冰鮮魚投喂,內陸地區多采用冰鮮與人工飼料混合喂養。養殖技術逐年提高,廣東地區通過2-3次的輪捕年畝產可達3-4噸。物流市場逐漸完善,目前從廣州運至北京運輸時間約30小時,成本僅為0.8-1.6元/斤。消費市場方面,大口黑鱸屬于中檔偏低消費區,適合家庭和普通飯店消費,作為鱖魚、大菱鲆、翹嘴紅鲌等高檔魚類的替代品,售價卻比以上魚類低,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白俊杰
 
但產業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如種質質量不斷下降、人工配合飼料效果不佳、養殖病害較多、產業化經營程度較低。針對這些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產業鏈各環節都在發力、創新。“我們成功研發并推廣了良種優鱸1號,它相對較易攝食,其生長速度比普通大口黑鱸快17%,目前建立優鱸1號良種基地12個,位于佛山、蘇州、湖州、湖北等地。”白俊杰在會上還強調了大口黑鱸產業在飼料方面取得的進步,目前用人工配合飼料養殖不僅已取得成功而且增長快速。據統計,2011年,廣東加州鱸市場飼料銷量僅4700噸,而2015年已增至37000噸,目前預計2016年將突破6萬噸。他還強調,應加強病害防治,提升產業化經營程度,打造品牌、推廣飲食文化等。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李勝杰
 
該報告結束后,國內外參會人士對其優鱸1號如何成功的推廣應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樣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的李勝杰恰巧以此為報告主題詳細的解答了與會者的疑問。如創新了“科研院所+技術推廣部門+企業+農戶”多方結合的技術推廣模式,以苗種繁育推廣為中心,通過養殖基地示范、推介會、養殖技術培訓講座、媒體視頻宣傳、現場技術指導等多種方式方法相結合,2015年推廣養殖面積超11萬畝,約占全國大口黑鱸總養殖面積的60%,累計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60多期,培訓人員7000多人次。全國大口黑鱸養殖產量大幅提高。
中國(guo)農業科學(xue)院飼料研究所的研究員(yuan)薛(xue)敏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的研究員薛敏詳細介紹了大口黑鱸營養性肝病形成機制及膽汁酸的抗炎、抗凋亡作用機制。她指出配合飼料引起的營養性肝病是困擾大口黑鱸養殖的主要問題,其原因可能與葡萄糖耐受、脂肪氧化及營養素缺乏等有關。她比較了大規模養殖場中普通商品飼料和冰鮮魚飼喂大口黑鱸肝臟的組織病理表型,從炎癥,細胞自噬及凋亡的角度分析了肝病發展的主要原因。此外,她還系統地介紹了不同劑量膽汁酸(HCA,HDCA和CDCA的混合物)對大口黑鱸生長性能,抗氧化功能及肝臟組織的修復作用。發現大口黑鱸對飼料氧化較為敏感,300mg/kg膽汁酸可有效促進大口黑鱸生長性能,降低血漿MDA含量,促進脂肪代謝,相對于對照組大面積出現的肝組織纖維化和壞死現象,該組肝臟病理切片顯示部分樣本脂肪浸潤現象,同時引起細胞的自噬和炎癥反應。當飼料膽汁酸添加量達到1500mg/kg(25.8mg/kgbw/day)時,治療和修復效果明顯。
 
左上:廣州市信豚水產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藍漢冰;右上:武漢高龍飼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鄭連春;左下:浙江欣欣天恩水產飼料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朱萬杰;右下: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華中片區特種水產技術總監喬永剛
 
加州鱸飼料市場一直是各大企業均看好的藍海市場,尤其是近年來大家對其飼料及相應養殖模式的研究創新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來自廣州市信豚水產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藍漢冰、武漢高龍飼料有限公司的鄭連春、浙江欣欣天恩水產飼料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朱萬杰分別帶來了“大口黑鱸配合飼料的研制與推廣現狀”、“大口黑鱸飼料產業化”和“膨化配合飼料助力大口黑鱸產業健康發展”的報告。他們紛紛從營養配方、生產工藝及養殖模式方面進行各式創新,造就了一個又一個飼料成功戰勝冰鮮養殖加州鱸的實踐案例。
 
此外,花鱸也是大家很有必要研究透徹的一個養殖品種,其不僅養殖量大,而且養殖戶對其飼料品質要求格外高,就算是不同廠家的飼料成本只相差0.5元/斤,投入稍高者也可能會被果斷拋棄。薛敏也在報告中介紹了花鱸的營養研究進展。她指出花鱸應對植物蛋白飼料的攝食調控機制為厭食、適應與饑餓。當飼喂花鱸無魚粉飼料時,在初始的3天-2周內,花鱸絕大多數處于厭食狀態,中樞系統對外周的饑餓信號沒有有效感應。飼喂4周后,全植物蛋白飼料組花鱸出現攝食率的反彈,甚至高于魚粉組,相應攝食調控中樞做出正確判斷,說明其已經適應了全植物蛋白飼料。此外,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華中片區特種水產技術總監喬永剛帶來了“花鱸對飼料中生物素需求量的研究”報告。指出當飼料中生物素含量在0-0.0495mg/kg時(飼料1-3)鱸魚的增重率、特定生長率、飼料轉化率和蛋白質效率隨著飼料中生物素含量的增加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p<0.05)。

大(da)北農神爽水(shui)產(chan)科(ke)技集團總裁易敢(gan)峰博(bo)士
 
中國水產行業不斷迭代發展,已經進入到4.0版本時代即移動互聯網時代。會上,大北農神爽水產科技集團總裁易敢峰博士重點介紹由大北農集團旗下農信互聯集團和神爽水產科技集團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打造的智慧型聯接、管理、金融、交易、服務和價值創造的平臺,解析了如何通過采用移動互聯網和高效物聯網技術,全力聯接水產行業一切優質資本資源和資訊,匠心打造互聯網+漁業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快速構建水產人的快樂財富生態圈。漁聯網將主要包括漁管理、漁病通、漁行情、漁資訊、漁交易、漁金融、漁商城、漁友圈等八大核心模塊。
 
國外鱖鱸的最新研究進展
 
本次會議邀請了8位國外頂尖的鱖鱸學術專家,分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西班牙科學研究委員會海洋科學研究所、美國普渡大學、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比利時農業研究所8個科研機構,介紹了國外鱖鱸產業的最新選育和養殖研究進展。

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西班牙科學研究委員會海洋科學研究所、美國普渡大學、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比利時農業研究所的八位國外專家
 
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水產養殖研究中心和遺傳育種實驗室的教授王漢平與參會人員分享了黃金鱸的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方法(簡稱MACS)。“在不同緯度的三個地點進行的漁場和站內測試表明,MACS育種策略能夠幫助我們顯著提高黃金鱸的產量、存活率和生長速率,在選育三代之后顯著超過未選育的本地經濟品種。通過選育三代的測試結果發現,我們選育的魚同本地的品種比較,產量高42.1%-27.6%、生長速度快37.5%-25.5%、存活率高27.8%-12.3%。這種改進將使黃金鱸在池塘中養殖14個月,或在循環水產養殖系統中養殖9個月,便可達到市場規格。”王漢平說道。
 
尖吻鱸作為一種重要的海水食用魚,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在東南亞地區養殖,尖吻鱸水產養殖產業發展迅猛,也受到了很多國外專家的青睞。其中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淡馬錫生命科學實驗室的教授岳根華就為大家帶來了實驗室利用大量基因組資源及分析工具選育尖吻鱸的細節與進展,以及對未來的展望。而來自詹姆斯庫克大學熱帶可持續發展漁業與水產養殖中心的DeanJerry則利用數量遺傳學輔助育種手段,綜合當前尖吻鱸及其選擇育種方法的進展情況進行講解。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與南極研究所的ChrisCarter則主要根據尖吻鱸作為陽性魚類(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7-36℃,工業養殖條件下,可以擴大到15-40℃)的生物學特性,作為研究環境因子影響魚類生長及其生命活動的研究模型。
 
此外,還有來自西班牙科學研究委員會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教授FrancescPiferrer帶來了“狼鱸的養殖與育種現狀及其性別控制”報告;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教授BenjaminReading分享了“基因組應用于條鱸養殖育種研究”;來自比利時農業研究所的教授StefanTeerlinck介紹了“歐洲赤鱸和梭鱸養殖現狀”;美國普渡大學教授PaulBrown介紹了“美國鱸魚的營養:商業迅速發展的新研究領域”,倡導遺傳學家和營養學家之間的強有力合作,以快速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推動新興物種的水產養殖。
 

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名家、華中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梅方竹處長為“武漢市鱖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揭牌
 

國內外鱖鱸產業相關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業內精英,共百余人齊聚一堂
 
合影:




聯系人:周小姐
手機:
電話:
傳真:
地址: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十八里東街235號